摘要
作為關鍵性基礎材料,近年來,在政策推動和需求牽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化工新材料國產化技術不斷突破,國內企業加速崛起,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攀升。在近日召開的2024中國(安慶)化工新材料產業大會暨第三屆長三角化工園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表示,受多重因素影響,特別是受技術的制約,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等瓶頸制約,與歐美日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一直是石化產業的短板,也是石化產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所在。
1.自給率攀升 供應短板明顯
化工新材料因其性能優異,又是高端制造和戰略新興產業重要的配套材料,已成為全行業中市場需求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是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創新的重點領域和國際競爭的焦點。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化工新材料的創新與發展公認是石化產業技術水平的代表和重要標志。不僅是跨國公司創新與轉型發展的重點,而且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把化工新材料的創新與發展作為國家戰略。
“今天的美國、德國、日本等石化和化工強國,以及巴斯夫、杜邦、陶氏、三菱化學等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也都是化工新材料的創新與發展的引領者。很多跨國公司都是聚焦化工新材料的創新轉型,不僅引領著世界石化產業的發展,而且始終居于世界石化產業的領導者地位。”傅向升表示。
傅向升坦言,三菱化學、LG化學、SABIC、贏創、科思創等均聚焦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的創新與發展。這些跨國企業,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以及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配套材料和產品。
我國對化工新材料的高度重視,從“八五”“九五”已經開始。當時的行業發展規劃針對科技創新、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等重點領域做了專項規劃,作出重點部署。但當2010年我國石化產業邁入第二石化大國和第一化工大國新的平臺后,特別是成品油消費市場增速趨緩、柴油市場呈現飽和狀態時,行業結構性矛盾再次凸顯,“減油增化”“減油增特”,少產成品油、多產化學品和高性能材料成為國內石化企業轉型的重點趨勢。從“十二五”開始,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實現較快發展。產業質量不斷提高,自給率不斷攀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分析,應看到,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存在整體保障能力不足、供應短板明顯的突出問題。
第一,國內供應絕對短缺的產品,產能、產量均嚴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生產技術門檻高,而我國不掌握核心關鍵技術,且國外技術轉移嚴格限制。
第二,國內名義產能較大但實際產量不足的產品。主要原因是現有生產技術水平低,只能生產中低端牌號,或產品質量無法滿足需求,或產品價格高,競爭力不強。
第三,化工新材料應用技術薄弱,材料改性重視不夠,市場推廣首先。部分應用領域的,認證準入門檻高、時間長,國內生產企業起步較晚。
第四,材料本身的合成工藝成熟,但關鍵原料供應不足,存在短缺隱患。
第五,用于特定國防航天等特定用途的新材料,目前用量小,不具備經濟生產規模;推向民用后具有想象空間,但產品成本高,開發與推廣投入大、風險高。
第六,替代型產品,包括原料路線替代和材料體系替代,市場前景預期良好,但實際推廣困難較大,國內市場滲透率低。主要原因是成本高,且缺乏實質有效的政策支持。
2.聚焦重點工程 夯實技術研發
下一階段,化工新材料應如何創新與發展?
對此,傅向升建議,“未來,化工新材料的創新與發展應突出‘四個聚焦’。”
第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點工程,如電子信息等高端制造業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大飛機、航空航天、交通輕量化等重點工程,集中力量進行關鍵技術攻關,鞏固、升級產品的穩定性,為化工高端品種產業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第二,聚焦需求量大、應用面廣、有較好技術基礎的重點化工新材料產品,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重點在高端聚烯烴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特種尼龍工程塑料、熱塑性彈性體材料、有機氟硅材料、特種橡膠材料、功能膜材料、超純超凈試劑等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難題,高端產品的自給率進一步提升。
第三,聚焦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如氧化碳捕集提純固化與轉化以及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化學品或合成新材料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化學品和生物基高性能材料等,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集中力量搶占一批制高點技術,實現引領性創新的新跨越。
第四,聚焦化工新材料行業的集聚化發展,各地結合自身發展特點,以化工園區為載體,引導推動企業集聚發展,強化產業鏈協同發展,努力延鏈、補鏈、強鏈,培育分工明確、寫作緊密、集聚度高、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
針對我國化工新材料的重點發展方向,楊挺認為,“補、優、用、超”是重點優化方向。
補,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短板強弱項。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等產業需求,突破一批關鍵化工新材料和配套原材料供應瓶頸,增強自主保障能力。
優,即面向終端消費需求,提升現有材料性能?;诂F有產品進行技術升級和迭代,推進一批消費規模大、有較好技術基礎的化工新材料產品提升檔次,實現高端化、差異化、系列化和低成本供應。
用,即面向經濟主戰場,貫通全產業鏈。強化化工新材料與下游產業的連通,加強改性產品的推廣,推進涉及電子化學品、汽車輕量化、新能源裝備、綠色建筑等領域實現貫通全產業鏈需求導向的產學研用發展模式。
超,即超前布局,積累前沿技術。面向科技前沿,聚焦3D打印、超導、仿生材料和新型顯示材料、極端環境材料和材料基因工程等領域,為未來競爭積累優勢。
此外,“還要推動化工新材料產業布局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相協調,依托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選擇發展基礎好、市場潛力大的產業集聚區建設世界級新材料產業集群。”楊挺建議。
免責聲明:本網注明“來源:XXX”的作品,均為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僅限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為商業用途,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如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